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要關注哪些問題?
【谷騰環保網訊】現代生態農業是研究農業生物與生態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以生態理論為基礎,以現代農業技術為手段,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追求農業與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平衡,以求達到農業安全、保質保量與人類健康的根本目標。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時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及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與安排。筆者認為,建設農業強國,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因地制宜推動新時期現代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
現代生態農業的八個基本特征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是順應農業綠色發展的要求,這是由其八個基本特征決定的。
一是以生態學原理為發展理論基礎??傮w原則是要使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相適應、資源開發與持續利用相協調。
二是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核心內容。在生態結構上,體現多層次、多產業復合;在效益上,體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并重。
三是促進生態與農業經濟平衡發展。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單純為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既按生態規律開發,又按生態規律建設;既要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要確保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做到生態與經濟雙贏。
四是有效保障農業安全與人類健康。要通過建立嚴格的農業清潔生產的質量與監測體系,保證農產品的安全與人類健康。
五是優化構建產業化技術與經營體系。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經營技術為支撐,農、工、商、貿一體化的產業化模式與經營系統。
六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聯合體?,F代生態農業是大農業,是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型農業,更是多樣化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生產體系。
七是要持續保持生態經濟驅動能力?,F代生態農業的生態模式組合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同時要保持旺盛的持續驅動力,實現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八是要充分發揮“雙化”融合效應。因勢利導構建區域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運營體系,高效利用自然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力求推動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
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五個主要環節
建設農業強國,不僅要保障城鄉居民供應,而且要維護生態環境安全。在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五個主要環節。
一是全力維護潔凈土壤。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潔凈的土壤是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基本保證。只有保證了“凈土”,才能保證“潔食”,才能保證人類生命的健康與安全,最終保障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相反,如果沒有“凈土”,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將影響大氣,有毒物質也會影響水體。因此,要實行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嚴格控制耕地轉為建設用地;認真履行耕地占補平衡義務,力保補地質量。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二是實施全程清潔生產。在農業安全生產中,除了要從防治土壤污染這個源頭抓起外,必須建立和制定國家、地方一系列的農產品規范,完善質量認證、監測、管理、法治等體系建設,嚴格控制農產品的“全程清潔”生產過程。同時,著力防控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流通環節中所產生的污染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業安全真正得到實現。潔凈土壤生產出的清潔農產品,還需經過儲存、運輸、深加工、市場流通直至餐桌等諸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造成污染,都會導致農產品不安全。只有進行全過程質量控制,最后到達餐桌的農產品才是清潔的,才能使老百姓獲得真正安全的農產品。
三是優化土地利用方式。南方地區實施“山上辦綠色銀行,山下建優質糧倉”的發展策略富有成效,這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并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基礎。目前全國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2/3,持續實施土壤改良與地力培育,將具有非常大的增產潛力。同時,要因地制宜實施冬季農業開發,不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產品產量,緩解人增地減的矛盾,提高土地承載能力,而且與種植業、畜牧業、加工業和多種經營及其可持續發展及農民增收致富密切相關。
四是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必須立足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不足的國情農情,把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約束條件,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要充分考慮耕地、淡水等資源現狀,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清潔凈化產地環境,推廣綠色低碳技術,形成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五是突出綠色高效引領?,F代生態農業是高效優質的綠色農業,其以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目標,以特色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為主要抓手,從而實現高質量、高效益、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精致農業發展,讓農業產業由“多”轉向“美”和“精”。要優化構建模式、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多樣功能、營造田園風光,注重資源節約、促進循環利用,加工高值產品、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推動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農業科學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