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域傳過來的大氣污染,該怎么辦?
【谷騰環保網訊】根據北京市發布的最新PM2.5源解析結果,區域傳輸和本地排放四六開。其中,區域傳輸的四成,以東南、西南通道為主,且隨著污染級別的增大,區域傳輸分擔率呈上升趨勢,在重污染日區域傳輸占比達到64%;本地排放占六成,主要來自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和工業源。O3污染源解析結果也顯示,夏季邊界傳輸貢獻在50%以上。由此可見,一座城市的大氣環境不是封閉的,而是會頻繁地與周邊地區進行交換。
污染物的跨區域傳輸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大氣污染傳輸過程中,位于下游的城市往往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一方面,在不利氣象條件下,本地污染累積,敏感指標高位運行;另一方面,外部污染物持續輸入,有可能成為導致空氣質量降級的最后一根稻草,影響績效考核結果。
目前,通過各項技術手段可復盤單次大氣污染傳輸過程。結合氣象、污染源清單等基礎數據,能夠定量分析污染氣團的移動軌跡、不同傳輸方向的貢獻率、本地各類排放源的貢獻等關鍵問題,為當次大氣污染傳輸過程完整畫像,并且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結論的可信度將逐步提高。一般情況下,如果不發生輕度及以上污染天氣,不需要浪費資源來專門識別。但筆者認為,應當重視并區分大氣污染的傳輸過程。在一些特定時期,一旦大氣污染跨區域傳輸影響到地方的績效考核,就應予以充分關注并科學區分,探索開展跨區域的生態補償等相關工作。
首先,大氣污染跨界傳輸和水污染向下游擴散一樣,都是物質性的,能夠實際測量得到??梢员日账廴旧鷳B補償開展跨省、市的大氣污染生態補償,這樣既能以經濟手段保護污染地區群眾的呼吸健康,也能倒逼污染源頭所在地加強大氣治理工作。
其次,完善大氣監測網絡,在常規傳輸通道的行政交界處布設一定數量的監測點位,如果有必要,通過技術手段定量分析跨界的大氣污染物傳輸通量,為后續的各種核算提供基礎數據。
最后,實事求是地評價當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大氣污染發生了,不管什么原因,群眾不滿意都是無可厚非的,但區分責任,講清楚形成污染的原因,也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從而保護基層生態環保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大氣污染治理成果難鞏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大氣的流動性強,而且受氣象條件的影響大,環境容量始終處于變化狀態。而解決的根本出路還是減排。比如SO2或CO,當每個地方都做到達標排放,那么不管怎么傳輸也不會帶來環境質量問題。對PM2.5和O3污染,也要立足于優先治理好每一個高值區域,減少傳輸導致區域性污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